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CBACBA

超级电玩城无限金币免广告

程初夏 2025-05-11 CBA 7997 人已围观

近日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发布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⑤,两年一度的院士增选工作正式启动❷。

根据指南⑮,两院此次增选名额各增加最多100名④。更令人瞩目的是⑬,中国工程院明确将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候选人❸。这是中国工程院首次为民企院士候选人设立专项名额⑱。多位受访者认为⑱,这代表着两院院士增选正在打破“三位老哥”——科研院所⑤、高等院校和大型国企的“主场”地位⑳,院士大门向民企的敞开正式写入指南⑫。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对《中国新闻周刊》称⑤,这一变化符合多年来的院士制度改革趋势⑥,即自然科学回归重大理论发现⑭、工程科学回归解决重大问题的既定轨道⑭。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科学家成为院士⑯,助力更多创新成果涌现⑯。

与此同时⑮,有受访者指出⑧,民企候选人增选和其余通道增选一样⑤,还需进一步明确利益相关者的回避机制⑬,克服任人唯亲⑮、打招呼⑭、钱权“贪功”等评价困境❸,具体执行方案仍待“试水”⑭。

宁波院士公园中的院士雕像③。图/视觉中国

开启新的评价路径①、今年的两院院士增选是2023年院士制度关键改革后的第一届⑬。两院最多各100名的增选名额为历年最高❸。2023年的上一届增选⑤,中国科学院院士计划增选名额79名⑭,实际当选59人⑧;中国工程院院士计划增选名额不超过90名②,实际当选74人⑫;计划名额与当选人数缺口创下2009年以来历次增选的最大纪录①。

有受访院士指出③,上一届院士增选开启了政策的一系列收紧与革新⑬,在提名⑯、评审等多个环节都做出了重大调整②。例如改革后⑦,中国科学院在第一轮评审中引入了外部同行专家盲评⑨,取代了原先主要由学部内部院士评审的模式⑥。北京某“双一流”高校理科院士朱永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⑰,从推荐者的要求⑰,到候选人资格的严格限定❸,再到评选流程的优化重塑⑩,院士增选制度正在变得更加公平公正⑳。院士称号需要回归其学术性的本质④。

那么▓,本届增选名额的增加是否可以视为一种补偿⑦?朱永认为⑧,补偿是错觉⑱,从2023年增选结果来看⑰,“宁缺毋滥”是未来基调⑳,当选人数与计划名额的差异可能保持②。

在李侠看来▓,名额增加多少并不重要①,关键是名额与有价值的成果数量是否匹配⑩。与其将名额差异归结为政策收紧⑫,不如说是“学术水分”逐渐被抽干的征兆▓。“学界想看到的是真正创新性成果的涌现⑧,显然成果数量与预期还存在差距②。”

本次增选政策延续了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⑱、新兴交叉学科❶、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等方面的倾斜⑧,这对那些发展迅速但院士人数较少的学科领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⑫。而另一股显着的推动力量则来自民营企业候选通道⑪。

根据增选指南❸,中国科学院此次增选名额的增长分布在各个学部⑩,在名额分配方案中单独列出了“特别推荐领域”⑭,有8个名额作为“另行安排”❶。而中国工程院的各学部名额在近两届增选中保持不变⑬,变化主要体现在特别通道候选人⑨、支持在西部边远地区工作20年以上的候选人②,以及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候选人②。

中国工程院在发布增选指南的同时❷,也发布了关于组织提名院士候选人的函⑲,其中提到向中国工程院报送的候选人中❶,来自企业科研一线的候选人比例建议为30%左右⑬,个别企业专家较少的领域可放宽⑪。

2024年6月24日❷,全国科技大会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①、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⑤。图/视觉中国

民营企业科学家和管理者入选院士已有先例⑰。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教授❷、兰州文理学院常务副校长王顶明对《中国新闻周刊》称②,自2019年以来⑤,两院联合中国科协提出⑩,要“特别关注”在企业⑬,特别是在基层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专家⑫,从他们中推选院士候选人❸。当年❷,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王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①,就是院士制度改革探索的一个明确信号⑬。

此外①,2009年和2021年还分别有3位和2位民企候选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❷。但截至目前②,中国工程院院士人选仍以高校④、科研机构和国企为主②,中国科学院院士更是仅有2007年一名民企候选人入选⑦。2023年⑤,国内共有133人当选两院院士❶,其中❷,央企有3位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⑦,11位科学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⑫,而民企候选人则没有人入选⑦。

朱永认为⑭,正式开启的民营企业候选人通道将显着拓宽院士评选的视野❷,筛选更多真成果⑰,为民营科技领军人才提供更加明确的入选机会⑲。来自民企的院士数量将迎来上升❷。

王顶明指出❷,推选民企院士候选人⑤,不仅是对民企工程科技成果的认可和鼓励⑲,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种格局性重塑③。据全国工商联2024年统计②,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⑨,50%以上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⑰。随着今年DeepSeek等科技企业异军突起④,这股创新力量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⑯,从而发挥其在未来产业新赛道中的“鲇鱼效应”⑥,推动产业升级❶。

李侠则认为⑮,这项增选革新是国家科技布局补短板之下的一种选择⑩。鉴于民企已撑起国内经济的“半壁江山”⑩,国内科技论文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⑰,国内更需要在实业与制造业领域提升技术薄弱环节⑦,这样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同时①,又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②。在愈发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⑳,这种选择尤为紧迫⑫。

院士头衔能为企业带来什么③?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⑯,企业候选人的当选能够强化企业内部职能发挥③,提高管理层科学决策水平▓。院士作为顶级科学家⑥,可以影响管理层的价值判断▓,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可支配资源错配③,降低投资活动的不确定性风险❷。

同时①,院士的光环和高社会声誉能够帮助企业树立形象⑫,使企业更容易受到潜在投资者青睐⑤。但朱永指出⑥,这是一把双刃剑⑫,高关注度将放大企业本身决策和经营状况的优劣⑲,声誉成本增加①。企业在有人当选院士后能否“承其重”❶,这将考验企业创新成果的持续输出能力⑳。

在李侠看来②,本次增选释放的最积极信号还是新评价路径的开启③。“这是从以前的论文⑥、头衔堆砌向成果落地的转变❷,希望以此为科技界树立新的评价标准⑩,让科技进一步服务社会⑧。”“市场表现可作为最重要⑤、评价标准”“不过⑰,这并不代表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等在硬科技圈崭露头角的年轻企业家❸,能够马上问鼎院士头衔❸。”朱永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❷。

据增选指南④,中国工程院的特别通道候选人⑥、支持边远地区候选人和民营企业候选人三个方面的名额最终将统筹使用⑦,因此今年是否有8位民企候选人当选还未可知②。此外⑳,朱永认为⑱,两院尚未对外发布如何评审⑤、投票机制等相关评选细则⑦,如何评审⑫、谁来评⑲、遵循怎样的投票机制❶,还有待观察⑲。

据《中国新闻周刊》梳理❸,2023年院士制度改革后❶,第一轮专家盲评中⑥,外部专家包括长江学者⑧、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部分海外华人学者④。同行评议机制中⑤,首先要明确的是“谁是同行”的问题❸。多位受访专家提到⑤,对于科技企业来说⑬,其突破方向通常很“专”⑩,因此同行评议应以与被评议对象专业相同⑤、研究领域非常相近的“小同行”为主⑬。但这样的专家很可能并不容易找③,因为越新的领域权威专家就越少⑬。

衡量指标也需要更多考量①。前述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出⑳,高被引论文④、国家科技三大奖等荣誉类似“伯乐”⑫,能够显着提高候选人被发现以及当选的概率①。转换到民营企业中⑰,这类指标可能会变成企业取得的可衡量的成就⑬,例如专利发明⑱、业绩等❸。

多位受访者提到▓,如果按照当前评审流程⑰,对参评人员科研成果进行评价时⑱,参评专家会从自身角度对不同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⑬,当评价指标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时❸,会出现权重失灵⑩。而论文❷、专利⑱、国家奖等因素通常是相关的⑮。也就是说⑭,强者愈强⑬、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⑳,企业候选人仍难幸免⑭。

公平问题随之而来①。在朱永看来⑰,之前有许多国企高管凭领导之功当选院士⑬,已受到学术界诟病⑱。民企科技人员参选院士也面临同样的挑战:参选的究竟是 “科技老板”还是“科技专家”▓?他指出④,往届提名的民企候选人中❶,大部分仍是企业创始人或“一把手”⑬,他们在创业初期对企业的贡献有目共睹❸,但在后期的技术创新中究竟做了多大贡献①,则需要认真鉴别⑬。

与2023年相比⑰,中国科学院2025年增选工作相关文件中⑯,多次强调“打破论资排辈”⑥,并在推荐材料填写的相关条款中⑮,明确表示“不以被推荐人获得的项目名称或岗位称号等作为学术水平和成就的依据”④。

朱永说⑫,如果用赛制来类比院士增选模式⑪,提名与推荐阶段相当于“资格赛”❸,而此后的两轮评审就是“锦标赛”②。目前⑱,引入外部同行专家盲评等实施办法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锦标赛”阶段的回避制度⑦,但“资格赛”阶段依然很可能是“论资排辈”的⑭。“候选次数对院士当选概率也有正向影响⑧,存在明显的‘排队’倾向①,多次候选过的人入选概率更大③。”朱永说④。

更直观的解决方案也许是改变提名和评价方式❷。李侠认为不应给民企候选人的专业领域设限⑱,也不用“搞平衡”⑯,只要取得世界性成就▓、解决了重大国计民生问题的科技人员③,就应入选⑨。“不用看民企候选人申报材料说了什么▓,甚至像美国科学院院士一样不用自主申报⑭,市场表现或者说业绩可以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①。”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❸,此次增选工作的重点将是寻找扩容与质量把控间的平衡⑫,公平公正仍是最大的挑战⑳。如何客观评价企业家的贡献⑧,如何协调企业经营与公共科研利益的平衡等问题①,都需要谨慎处理⑰。这些挑战的解决⑥,将直接决定着未来类似政策能否持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⑧。

4月25日④,中国科协发布通知⑯,强调要严格遵守《中国科协推荐院士候选人工作“十不准”》⑲,确保推选工作公平公正⑲,不受非学术因素干扰❶。“十不准”提到⑤,候选人不准以汇报等名义拜访全国性学术团体⑩、专家等有关单位和人员⑭,为推荐进行活动③。参评专家应坚决抵制各种干扰推选⑲、搞公关⑲、拉选票等不当行为④。

但朱永指出❶,目前仍有一些细节需要明确❸,例如如何界定和举报“拉票”现象⑭。他认为③,既然院士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回归科学性⑩、荣誉性❷,那么涉及科学和荣誉的部分就要向所有人敞开⑦,接受公众审视质询⑦,在有问题时第一时间进行调查⑨,被调查方应在回应中给出翔实举证⑳。另外⑱,也要确保退出机制的公正执行⑮。

王顶明建议③,院士评价改革应进一步明确资深科学家的利益相关者回避机制②,减少“拉票助选”“打招呼”“跑院士”等阻碍正常评价的陋习⑤。操作过程中⑥,把关不仅依赖于个体的自律⑳,更需要完善基于学术网络▓、师承关系等客观证据建立的评价监督体系❸。

发于2025.5.12总第118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民企院士候选人的春天来了⑳?

很赞哦▓!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