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国际国际

旧版HY电玩城

胡笑寒 2025-05-14 国际 7869 人已围观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内蒙古五个大区建设进行时-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在中国版图上②,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⑪,像一匹昂首奔腾的骏马⑦,驰骋在北疆大地❸。

骏马奔腾勇向前⑤。近年来⑦,内蒙古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⑪,办好两件大事⑥,弘扬蒙古马精神⑦,闯新路进中游❷,推动各项事业取得突出成效⑮。

如今⑭,内蒙古原煤产量跃升全国首位▓,绿色能源发展迅猛②,年防沙治沙规模全国居首❷,粮食产量首次迈上800亿斤新台阶⑤,北疆文化建设如火如荼⑩,智算规模全国领先……提起内蒙古⑨,能源大区⑮、治沙大区②、粮食大区⑬、文化大区⑫、智算大区五个大区的名头越来越响亮⑯。

作为我国自然资源最富集的省区之一❶,内蒙古被形象地称为“东林西铁⑯,南粮北牧⑯,遍地矿藏”⑮。2024年内蒙古产煤12.9亿吨⑲,原煤产量占全国的27.3%⑭;完成保供任务8.3亿吨⑪,占全国的34.5%⑨,煤炭保供量❸、外送量双居全国第一④。

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❸,内蒙古持续释放煤炭产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⑧,实现传统能源⑥、新能源“两翼齐飞”⑱。

技术人员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产业园区一家煤化工企业的检测中心作业❸。近年来⑱,当地积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⑰,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⑫、多元化⑲、低碳化发展⑦,实现煤炭从原料到材料❸、由低端到高端的产业升级⑥。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有“暖城”之称的鄂尔多斯⑱,是我国大型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❸,拥有320座煤矿②,其中173座井工煤矿和147座露天煤矿⑬,煤炭已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1/6❸,年产销煤炭8.5亿吨⑩。

在鄂尔多斯市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⑰,原煤经过生产线加工⑯,成为聚乙烯①、聚丙烯等材料③,可满足农业⑥、家电等下游市场所需②。鄂尔多斯正打造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区④,加快建设全国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⑨,打造从一块煤到一滴油❷、一束丝⑧、一匹布的完整产业链⑤。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⑳,不仅要靠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⑧,也离不开找准方向推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拔节生长”⑳。

鄂尔多斯集聚一批行业龙头企业⑦,形成涵盖硅片⑪、电池⑭、组件等完整产业链条③,同时吸引光伏玻璃❷、光伏支架等一批配套企业集聚⑬。依托全球风电装机量排名前列的远景能源⑭、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前列的隆基绿能等行业领军企业⑬,目前当地已形成由光伏装备⑪、储能电池❷、新能源汽车等多条新能源产业链构成的产业集群❷。

内蒙古风能⑯、太阳能资源富集⑯,风能资源占全国一半以上⑤,太阳能资源在全国占比超五分之一⑱。近年来⑯,内蒙古充分利用资源优势⑥,积极构建以风电⑤、光伏等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①。

2024年⑯,内蒙古新能源装机并网规模突破1亿千瓦⑱,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装机超1亿千瓦省区①。同时⑬,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首次超过火电装机⑬,成为主体装机电源❷。实现这一历史性跨越⑥,内蒙古比预期提前了1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区特高压绿电交易近14亿度⑲,实现历史性突破⑰。

目前⑨,内蒙古已有30余家新能源“链主”企业落户⑭,形成风电整建制配套能力500万千瓦⑰,光伏组件供给能力3050万千瓦②,氢能装备产能450台套⑱,储能装备产能200万千瓦时⑪。2024年⑫,内蒙古规模以上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1%⑭,其中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长42.4%⑯。

内蒙古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⑪、腾格里⑨、乌兰布和⑧、库布其等沙漠⑳,以及毛乌素⑪、浑善达克⑭、科尔沁等沙地⑧,是全国防治荒漠化的主战场之一④。“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三大标志性战役中⑳,有“两个半”在内蒙古:黄河“几字弯”攻坚战⑪、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几乎都在内蒙古⑥,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涉及内蒙古阿拉善盟①。

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区⑬。 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2024年❷,内蒙古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2442万亩⑯,占全国45.8%⑳;完成防沙治沙1954万亩③,居全国首位⑲,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治理沙化土地238万亩⑫、配套新能源装机2727万千瓦⑨,以日均治沙6万亩的成绩领跑全国❷。

在与沙的博弈中⑲,内蒙古创新探索出光伏治沙⑨、以路治沙⑯、以工代赈⑥、先建后补等新模式③,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❸、贡献了“中国智慧”⑨。

鄂尔多斯市创新打造“生态⑩、生产⑥、生活”共赢的治沙路径⑪,总结出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⑥,被巴黎气候大会标举为“中国样本”⑪;阿拉善盟摸索出适合极度干旱地区飞播造林的技术模式①,打破了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属于飞播造林“禁区”的“魔咒”⑫;锡林郭勒盟探索以工代赈模式⑥,让牧民参与治沙同时增加收入⑮,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和居民生活水平双提高④。

如今⑨,沙漠变资源▓,沙海变“蓝海”③。内蒙古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

眼下正值造林季①,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兰哈少嘎查农牧民忙个不停④,他们正抓紧时间清理300亩酸枣园⑱,为2500棵酸枣树剪枝⑱,还要新建50亩酸枣园⑱,计划今年造林培育1.5万株酸枣苗⑪。

酸枣树抗旱耐风沙⑭,酸枣仁是中药材▓,叶子能做茶叶⑭,果肉能做酸枣糕❶,有很高的经济价值⑮。2014年⑳,村民任二换带头尝试酸枣造林⑬,将原本光秃秃的砂石滩①,变成了有稳定产出的酸枣林⑯。

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先锋主力⑬,巴彦淖尔市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肉苁蓉❷、酿酒葡萄④、中药材⑮、林果等产业②,形成了基地种植⑭、生产加工⑲、仓储物流⑤、市场营销一体化产业链④,昔日“沙窝窝”变成“金窝窝”⑰。

据介绍⑪,2024年内蒙古林草产业总产值再创新高①,突破千亿元⑧。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②、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③,林草产业呈现出“一产稳中有进⑭、二产转型加快⑬、三产贡献率显着提高”的发展态势②。

五月渐暖①,内蒙古正值春耕⑬。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前查干花嘎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地块❷,打井机轰鸣不断②,电力工程有条不紊进行⑦。“今年我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5863亩⑦,农牧民浇地可以‘一键操作’⑦,省时又省力⑬,粮食还能增产⑧。”嘎查党支部书记韩群说①。

作为内蒙古粮食主产区⑬,通辽市今年预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00万亩以上⑮,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达1270万亩以上❸,实现年节约地下水13亿立方米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升⑯。

5月9日⑭,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巴胡塔苏木伊和布拉格嘎查⑧,农民驾驶北斗导航的拖拉机在田间耕作⑫。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农田建设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⑱。截至2024年底⑥,内蒙古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05万亩⑰,其中水浇地4526万亩①,旱地1345万亩④,水田134万亩⑥。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35%⑧,占全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45%⑫。

高标准农田助力粮食生产高产稳产⑧。2024年③,内蒙古各地频传“创纪录”喜报:通辽市玉米产量创下全国粮食主产区万亩⑪、十万亩⑯、百万亩单产纪录❸;兴安盟的水稻⑫、大豆❸,以及巴彦淖尔市的向日葵③、马铃薯④、小麦⑨,均创下内蒙古亩产最高纪录❸。

内蒙古把稳定粮食安全生产作为农牧业工作的一号工程⑰,分解下达国家耕地地力保护❸、玉米大豆马铃薯生产者⑳、耕地轮作等政策性补贴近184.8亿元⑱,采取建良田⑲、育良种⑨、配良机⑮、推良技⑭、优良制“五良”措施全方位支持各地多增粮⑤。

2024年内蒙古粮食产量在连续6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800亿斤新台阶⑤,达到820.1亿斤⑬,居全国第六位①;比上年增加28.5亿斤①,增量居全国第三⑥,实现“二十一连丰”❶。作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8个粮食规模调出省区之一⑦,内蒙古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⑤,为“中国碗”装更多优质“塞外粮”⑦。

内蒙古把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优质⑪、营养健康农畜产品需求的重要举措❶,积极推进农畜产品品种培优⑤、品质提升▓、品牌打造⑩,促进优势产业提质增效⑰。目前⑫,内蒙古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总数达848个⑨,数量位居全国第一⑧。

如今▓,内蒙古不仅是粮食大区⑫、畜牧业大区⑪,更是绿色农畜产品大区⑫,赤峰小米③、巴彦淖尔黄柿子⑭、阿尔巴斯羊肉⑦、科尔沁牛肉⑦、阿拉善驼奶等越来越多绿色食品走上人们的餐桌⑯。

逛博物馆⑥、体验地方民俗活动⑥、尝试非遗手工艺制作……如今⑳,生活在内蒙古的人们感受到▓,身边的“文化味”越来越浓厚③。

在呼和浩特驶往北京的高铁上⑭,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讲解员们向旅客生动讲解着内蒙古自然资源概况④。内蒙古创新科普教育模式①,将博物馆带进社区①、学校⑬、高铁⑥,将文化气息散布在不同生活场景⑧。

近年来④,内蒙古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推进文化建设⑰,全面建设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⑳、农耕文化⑩、黄河文化⑲、长城文化等于一体的北疆文化❷。

包头市东河区走西口文化街区于今年初正式开街❷,现场人头攒动⑧,实景剧表演和全息光影秀精彩纷呈②,游客沉浸体验走西口历史文化⑰。街区利用修缮后典型的走西口传统民居建筑❶,引入老字号商户品牌⑩,设置多个文化展示点⑭,通过图片▓、实物▓、情景剧等形式⑫,全方位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❷。街区历史建筑兼具晋系建筑风格和包头本土特征❸,院落布局严整❷、外雄内秀③,具有研究历史变迁❷、文化传承⑮、建筑艺术的多元价值④。

今年初⑳,冰雪那达慕大会赛马比赛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格根塔拉草原火热举行⑳。马蹄扬起飞雪⑯,骑手和马挥洒的汗水与冰霜融在一起⑥,冒出的热气划出一道雪雾⑪,马蹄声⑦、呐喊声震耳欲聋❷。

2025年1月1日⑥,乌兰牧骑演员在阿尔山市迎新年冰雪那达慕现场表演舞蹈⑦。当日⑪,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举办迎新年冰雪那达慕❷,为游客带来一场精彩的冰雪体验②。 新华社记者 恩浩 摄

天南海北的游客沉浸在这项蒙古族传统赛事❷,与运动员一同享受着冰雪运动的激情⑧。赛马④、赛骆驼④、射箭等民族冬日传统那达慕赛事③,成为游客了解民族文化⑨、体验冰雪运动的窗口⑮。内蒙古各地纷纷举办的冰雪那达慕❶,将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变成了可持续③、可观赏⑲、可体验的文旅融合品牌❷。

草原深处传来乌兰牧骑的嘹亮歌声①。近日⑰,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歌声如约而至边境草原地区⑩,为抵边居住的牧民④、护边员⑯、民兵和边境管理民警送去文艺声音②。乌兰牧骑⑦,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⑲,又被称作红色文艺轻骑兵⑱。1957年❷,苏尼特右旗草原上传来第一声乌兰牧骑的歌唱⑦,动人的旋律至今已飘扬了近70年⑥。作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⑧,内蒙古各级乌兰牧骑开展“学①、创⑨、演”基层联动巡演⑫,近三年推出1987部新作品④,其中原创作品占比高达84.5%⑧。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简小文介绍❶,内蒙古大力推进北疆文化理论研究学科体系⑯、学术体系建设⑱,把北疆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到实物实景实事中⑭,推出更多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和北疆文化特质的符号和形象⑯,全面促进各族群众人心凝聚⑮、精神相依⑧。

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内蒙古政务云大数据灾备中心主机房内⑨,一张张蓝光光盘在高速存储数据❸。蓝光光盘具有超长保存时间⑧,具备不可篡改❸、防潮防霉▓、抗电磁辐射⑤、低运营成本⑳、节能环保等独特优势⑥。

近年来⑨,乌兰察布市凭借干燥冷凉的优良气候⑤、丰富的绿电资源和稳定的地质结构⑯,吸引了众多企业和高校在此布局算力产业❶,目前共落地38个数据中心⑥,总投资1468亿元⑭。此外⑥,乌兰察布市加速构建算力关联产业链条⑨,目前已有16家服务外包企业入驻运营⑪,涉及热线服务❸、数据标注与审核等业务领域①。

在算力跨域合作方面⑲,乌兰察布市目前已承接北京地区京东①、字节跳动⑲、百川智能等企业算力业务超4万P⑥,涵盖自然语言处理①、计算机视觉①、推荐系统等领域大模型训练⑦。

工作人员在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的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巡检设备⑰。新华社记者李志鹏 摄

走进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的中国移动数据中心园区⑲,其规模之大⑮、技术之先进⑫、保障之完备令人惊叹④。园区内的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智算中心是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⑮,AI芯片国产化率超85%⑪,智能算力规模高达每秒670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⑰。当地智能算力填补了我国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交通❶、医疗等领域所需算力的缺口⑬。

作为“东数西算”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之一⑨,内蒙古已投入运营的数据中心绿电使用比例超过80%⑲。2024年⑩,内蒙古绿色算力规模达到9.4万P❷,其中智算规模达8.7万P⑥,居全国第一⑨。

2024年6月⑩,内蒙古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内蒙古和林格尔集群绿色算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②,从优化算力产业布局⑳、强化电力保障⑬、促进调度交易⑲、推进绿色发展等6方面提出16条支持措施④。9月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⑧,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②。“内蒙古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❶。”内蒙古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数字经济发展处负责人张蕾介绍⑳,内蒙古煤炭⑰、化工❶、钢铁③、晶硅光伏⑦、乳业⑪、草业等特色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基础好③,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投资回报率高②,经济效益转化优势明显❶。同时⑩,内蒙古已构建多层次的算力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和多元协同的算力体系⑮,面向全国的绿色算力供给能力不断提升⑳。“预计到2030年❸,中国移动数据中心承载能力达1200万台▓,算力规模达300万P▓,营业收入达到1800亿元⑭。”张蕾介绍▓,内蒙古正加快打造全国绿色算力保障基地⑬,力争成为国家向北开放数据流通交易桥头堡⑯、数据创新应用典型示范区和数据要素特色产业集聚区⑪。

很赞哦⑦!

随机图文